供不应求 IGBT热度持续攀升

作者: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发布于: 2022-05-31 14:45
分类: 行业资讯

“交货周期又要延长了。”在国内一家头部功率半导体厂商担任高管的李明(化名)日前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供不应求的重要推手已从受疫情影响的供给侧切换到需求侧,不少产品开始涨价。IGBT广泛应用于中高压场景,市场热度持续攀升。业内人士表示,新能源汽车、光伏、工控等领域需求快速增长,预计今年IGBT供需将保持紧张状态。

 

供需缺口较大

 

“目前,海外大厂的IGBT业务都比较紧张,有的大厂IGBT产能已被预订完,停止接单。”一位头部券商电子行业分析师近日表示,从去年开始,功率器件厂商都在大力布局IGBT业务。“相比其他功率器件赛道,IGBT的高景气度持续性更强。”

IGBT是电源转换的核心器件,由双极型三极管和MOSFET组成,适合应用于直流电压为600V及以上的变流系统。IGBT是新能源与节能低碳经济的主要支撑技术,具有开关速度快、载流密度大等特点。

 

李明表示,去年IGBT供需紧缺的主要原因是海外疫情严重,导致海外大厂普遍开工率下降,叠加物流不畅,对供给冲击较大。随着全球疫情缓解,海外厂商开工率上升,且国内外厂商相继扩产,供给侧获得大幅改善。“现在主要原因是下游需求增长快,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发电这两个场景就比较有代表性。我们也增加了IGBT产能,但需求增长更快。”

 

根据中信证券研报,汽车电动化快速推进,将带动车规级IGBT需求持续放量,预计2022年全球电动车行业的IGBT市场规模达194亿元,到2025年有望增长至400亿元。同时,在“双碳”政策驱动下,全球“风光储”产业加速发展,预计2022年这部分IGBT市场规模可达107亿元,到2025年有望增至约200亿元。

另外,IGBT还被应用于智能电网、工业控制、家电产品等领域。这些场景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供需缺口一时难以弥合。中信证券表示,折合等效8英寸晶圆测算,预计2020年-2023年全球IGBT市场晶圆需求量分别为45万片、57万片、68万片和78万片,同期对应的全球产能分别为46万片、48万片、58万片和74万片。因此,全球IGBT供需偏紧格局有望延续至明年下半年。

 

龙头企业受益

目前,全球IGBT市场格局主要由英飞凌、安森美、意法半导体、富士电机、三菱电机等海外功率半导体厂商主导,尤其在中高端市场。在本轮“缺芯潮”下,国产IGBT产品进入国内客户的机会涌现。

根据中信证券研报,在光伏领域,2020年IGBT的国产化率几乎为0,2021年国内逆变器厂商开始大量导入本土IGBT单管供应商及少数IGBT模块供应商,并于2022年开始放量采购。

从企业方面看,国内IGBT龙头斯达半导在2021年年报中表示,公司使用自主IGBT芯片的模块和分立器件已在国内主流光伏逆变器厂家大批量装机应用,预计公司市场份额会持续增加。

相比其他应用场景,汽车对IGBT产品的安全性能要求更为严苛,国内厂商突破也更难。“国内汽车客户对国产IGBT产品有顾虑很正常,但整体认可度越来越高。”李明说。除了比亚迪半导体,斯达半导、时代电气、士兰微等本土IGBT企业在汽车领域也取得了长足进展。

2021年,斯达半导在新能源行业实现营业收入5.71亿元,同比增长165.95%。公司表示,今年将持续发力新能源汽车及燃油汽车半导体器件市场,为纯电动汽车、混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客户提供全功率段的车规级IGBT模块,并为高端车型提供成熟的车规级SiC模块。

士兰微近期表示,基于公司自主研发的V代IGBT和FRD芯片的电动汽车主电机驱动模块,已通过国内多家客户的测试,并已批量供货部分客户。

业内人士认为,IGBT的国产化需要供应链共同努力。一方面,IGBT厂商要加大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另一方面,下游客户要提供更多产品验证的机会。

原文转自: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分享

推荐文章

  • “十年磨一剑”,第十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盛大开幕 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 2022-08-16 17:30 发表于广东   ​ 8月16日,第十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CITE 2022)在深圳举办。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华,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曲晓杰,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史惠康出席开幕式并先后致辞。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芮晓武出席开幕式。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陈锡明,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院长俞大鹏,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彭旭辉,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等嘉宾在开幕峰会上先后发表演讲。 ​ 史惠康在致辞中表示,过去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电子信息产业砥砺攻坚、奋发作为,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贡献力量。2021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突破14万亿元,同比增长14.7%,占工业营业收入比重达11....